这几日,随着韩寒与方舟子之间的争论,钱锺书也再一次浮现在众人的面前,因为他的《管锥编》和《围城》,今天不说韩方,说说钱锺书的一件趣事,以下的文字在两年前写在别的地方,如今搬到新浪博客上,以资网友打发无聊。
据说,钱锺书在读《太平广记》一书时,对“破镜重圆”百思不解。因为古代的镜子是“铜镜”,不用锯子锯怎么可能分得两半呢?于是老钱痴心大发,把他 收藏的十数枚古镜一一投掷于地,看看到底能否摔破。当然,后来摔没摔破我不得而知,但钱锺书的这个举动是挺搞笑的。
要不怎么说老钱是文科生呢,要是在我们理工科生这里,铜镜是否可破就不成问题。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之前,还处于青铜器时代,镜子作为一种“奢侈品”也只有贵族才能用得起。但汉朝之后,制镜技术发展得就相当成熟了。当然,虽说是“铜镜”可并不只是铜,那样的话细细打磨后会呈现红色,并不能用它来照面——看起来就是血肉模糊啊。“铜 镜”其实是合金制作——里面加的是锡。需要补充的是,到了唐朝晚期之后,不光是铜、锡,还加入铅,至于明代,则加入了锌,这使得镜子更光亮。当然,这些不属于钱锺书所看到的《太平广记》中的镜子了。
根据时代特征,《太平广记》里的“铜镜”应该是铜锡合金镜。铜自然不易破碎,但打磨地光亮后, 颜色呈现红-黄色,并不适于“对镜贴花黄”,随着锡的加入,镜子就会泛白,但容易破碎。——这个容易破碎并不是说像玻璃那样容易,只是说相对。加上镜子本 身做得并不厚,所以分成两份并不是多么难的事。
这是从合金的化学性质上讲的,若从“破镜重圆”的文学典故上讲,那就更可能了。唐代《本事诗》记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就是王小波《红拂夜奔》笔下的那个,不过王太坏了,把杨描写地龌龊不堪)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
从上文 的典故上看,1、破镜不是无意的,而是故意地破坏掉,不说镜子本身就不怎么坚实,即便结实地要命,人如果有意想破掉它自然有办法。2、“破镜”不是“群体事件”,不是说谁家两口子分别了都要把镜子弄破,而是出自徐德言与其妻子的单一独发事件。因此而考究“为什么铜镜易破”就没有普遍意义。钱先生拿着他收藏 的十几枚古镜在那里摔就傻得可爱了。
其实我想,钱锺书博通典籍,他不可能不知道“破镜重圆”的典故,他这样做,可能只是搞怪,玩玩行为艺术。哈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