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1日星期三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陶潜有一篇《五柳先生传》,上面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大概是名人之言,于是有好多评论家也大都“不求甚解”起来。每每评论文章时,说“非常好”,或者言评之中并没有自己的东西。你若问“怎么个好法呢?”,他们会陶醉之中未免一愣,然后张口结舌,逼得急了,便会拿出那个八字咒一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鲁迅说“听道家讲禅,佛家论佛,往往大汗不敢出”。我谓听文人论文,也常常云里雾里。只好叹自己的浅薄,悟不出这“不可言传”的个中“意思”。一名人说好,大家也说好,但究竟好在哪里,那就好在“不知好在哪里”里;纵然有所评论,也是“点到为止”,读者依然云里雾里,当然这也维护了评论家的“高手风范”。

 

文人故作高深者多,而自暴其寡识者少,于是你也“意会”,我也“意会”,永远“意”下去。但由于并不“言传”,所以到底“意会”到什么东西,也只有天知道。中国千百年的作品大都玩这一把戏,“故意让人半懂不懂”,也是深得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真传。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又云“温故知新”,且韦编三绝,欲假年研读《易》,可见有些文字是要真正精研的。创作者虽然能说出“诗非我语,概有神助”
的话,但评论者却不能老是拿着那省心的“八字咒”涮人呀。

6 条评论:

  1. 看看此文,我以为我一直浅下去的性格倒有几份勇敢!

    回复删除
  2. 难道你要用“ 史家 ” 的态度来研究文学吗?“ 一字一顿,古板古眼 ”的就好吗?

    回复删除
  3. 不过你这篇行文很带刺,幽默。赞。

    回复删除
  4. 东方好讲神秘主义,比如国画的境界,一大套,神神道道,笼笼统统,不似西方的分析,有头有脸,这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不发达没有传统之故,中国文人,带着神秘的笑容,留给了后来者,后人不敢暴露自己的无知,也假装懂了,结果,一代又一代,更加不懂。但,中国的语言传统,向来有点不精确的,大家都不精确,也就开始了糊涂与神秘的混淆。

    回复删除
  5. 中国的东西的确好讲意境。有意境的话都是已经悟出那些意境的人说的。意境在于朦胧,而越朦胧就越容易叫人误解,误解了之后还自以为是理解了呢,于是俨然做起导师来,使后来的“子弟”接连被误,自然一代不如一代。我觉得后人对先秦的文化实在有很大的误解。多读西方的书,明了了怎样积极以后,再来看中国古书,大概就可以从中读出积极来。

    回复删除
  6. “意会”也有好处,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境嘛!但是人人“意会”,永远“意会”,就恐怕失去真正的精髓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