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星期日
关于清华百年校庆
还有网友说,清华的百年之谓是虚假的,现在的生日,充其量是清华留美预备学堂的,因为大学部是1925年才办的,之前只是一个留美预备学校,补习性质的学校。这个我要为清华辩白一下了,因为这位网友显然没有把语境放在中国,中国人讲究满、讲究全,比如明明96的老人,硬说成是百岁老人。况且,按照1925年计算,现在是86周年,和百年相差14年,含水量14%,这与我朝统计局的含水量比起来,简直是精确了。
我对清华的印象并不好,因为现在的清华堕落了,何止堕落,简直无耻。——君不见许多砖家不都是清华出来的么。当年的清华是值得青年人向往的,不光因为它倡科学开民智,更因为它强调自由思想、独立人格。
让人哑然的是胡先生到来时同学们表现的狂热劲,我简直有点捉摸不透他们的心理,因为心态摆平来讲,胡先生不过是一个公务员,修饰一下可以说成是一名高级公务员,值得那么狂热么?从中我看到了红卫兵的影子。深究人的心理,其实不是对胡先生狂热,——因为他还没我长得帅,也不是对公务员狂热,而是对他背后所代表的权力和地位狂热。
曾有人说在清华百年的时候将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如今看来,这个承诺落空了。一流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我不好说,但绝对不是清华这样的。一个讨好权力、攀附权力的学府是不可能建成一流的。放现在谈清华是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安眠药吃多了没睡醒,就是为了配合发改委统计局表现出来的智商。”
当然,清华的堕落不只是清华的错误,众所周知,中国只有一所大学,那就是党校。不只清华,大陆的大学,政治教育无孔不入,简直令人恶心。这是思想灌输和思想辖制的问题。
有人爆料说,朱镕基在回校和同学们共庆百年校庆时,这样说到:“七点到七点半,我必看中央台,看它胡说些什么。”最后嘱咐听众,“今天的谈话不要外传”。这最后一句才是点睛之笔,它说明在中国人人平等,至少在言论自由方面,不管你是老百姓还是共和国前总理,说过的话都要嘱咐“不要外传”,你瞧,多么平等。不过我对朱镕基评中央台的话语并不抱好意,中央台的胡说,是路人皆知的,只是由“大人物”来点破难能可贵,但话说回来,这不过是朱镕基老年的牢骚话,否则,当年你在任做什么去了。——当然,这样要求一个老年人有点苛刻了。因为,他面对的,不简单是一个中央台。
最后引用一句格言,和一个有点内涵的笑话作为结束:
“清华毁于校友、北大毁于校工、北邮毁于校长”
【问】请举例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破坏中国的实例?【答】1911年,美帝国主义在华用庚子赔款建立清华大学,随后还建立了水利系。
2011年4月23日星期六
各种节日包围下的生活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可能人类在宇宙中,是最孤单、最需要认同、最需要纪念的生物吧。都是寂寞惹的祸。
对于今天的世界读书日,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你不知道对方的需要,或者兴趣,而热心的推荐一些书,这显得很傻逼。
对于情侣来说,每个节日都可以当“情人节”来过,哪怕那天是清明节。
对于中国人来说,每天都是愚人节。我们的生活很愚乐,天朝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黑色幽默的热土。
2011年4月21日星期四
艾未未
挂断电话后,想起了这件事。想起来艾未未已经好几天没有露面了,据说是经济犯罪上的问题。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我跟艾未未没任何交情,也从没有见过他的真人,虽然他在国内举办过多次"活动",但我都没有参加,因为没有时间。
在去年夏天的时候,他的工作室给我邮寄过几张光盘——是一些他和朋友拍的记录片,还有赠送给我一本韩寒的《独唱团》,一件“远离暴力”的T恤,除此之外,就是一张他的签名照——就是王工在桌子上看到的。我不是他的粉丝,他后来举办的河蟹宴、陶瓷瓜子,我也没有参加,甚至没有关注。
我敬佩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敬佩他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敬佩他是一个敢于发声、敢于表达自我的人。他做的一些事,我看在眼里。他有些玩世的心态,有时我不以为然,但多数还是喜爱他的幽默。
然而,现在,他被抓了。我总想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时刻,但对着屏幕,仿佛又没什么可写,鲁迅说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的,我没有痛,我只是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在我国,公民是做不成的吧,大凡说真话的人,都是异议分子。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然而我还是敲出了上面的字,来纪念,纪念这个时刻,因为明天莫名其妙消失的,可能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尚有良心尚说真话的人。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关于“韩寒博客被封杀”的另一个结论
我觉得这不能只说明中国网民变得笨了,因为,如果有人说,美国的运动员表现不好,回国后就会被挖煤,有人信么?肯定没人信,但为何国家换作朝鲜就有人信了呢?如果说,美国的一名像韩寒那样批评政府的写手,他在Google开设的blogger被封杀了,你信么?肯定也没人信。
但为何在朝鲜,在中国就有人信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我朝是天朝,你我是屁民。换句话说,天朝,一切都有可能,因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每天都发生着不合理、不合法、不合常识的事情,一个写手的博客被封,又有什么不可能呢。——况且还是在新浪这么垃圾的网站开的博。还是那句老话,有什么想不通的,想想是在中国,就能想通了。所以,相信韩寒博客被封的网民,非但不傻,而且还是能领会天朝精神、通于世故的中国人。
码字到这里,想起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老师的一个发现:当一个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同样得罪人民。这被称作为“塔西佗陷阱”,用在天朝,也可表述如下:一个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人们总会往坏的方面想它,而且人们更愿意相信对于政府不利的谣言。
所以,关于韩寒博客被封杀而众多网民相信的另一个结论就是:天朝政府(及天朝网站)已经失去了被人们相信的资格。当然,我们的政府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你不想让它服务都不行。
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由“韩寒博客被封杀”想到的
昨天夜里一点多,刚冲过澡,躺在床上拿手机上推特玩——这是我临睡前的习惯了,翻两页书,或者上网瞄几眼新闻。忽然发现一条信息被锐推:rtmeme: RT @wynnsyt RT @daxa: RT @anegie:
韩寒博客在一个小时之前被新浪封杀。http://blog.sina.com.cn/u/1593933550。
顺着链接点过去,果然是被封杀的界面。但后来被证实,这是一条假信息,我不知道是谁先发的这条消息(有意或无意),事实上,证实或证伪这条消息无任何难度,立刻就能得出结果,不过,事实却是这么一条假信息竟然迅速传播,而且很多人竟然都相信,这不能不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互联网,互联网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互联网使我们变得笨了,验证这条信息并不难,只要会用Google或百度就可以,但竟蒙混了很多人。使得这个动动两下手指头就可以被戳穿的谎言,获得了很多人的相信。
我觉得互联网使人们变笨的原因在于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以前没有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刚刚起步的年代,人们更多的是寻找信息,寻找知识,而今的时代,是信息一股脑的涌进你眼前,论坛,博客,邮件,再加上更火的微博,不用你寻找,而是信息主动找你,挤破了眼眶,你不看还不行。
在微博流行的今天,信息个性化、个人化、碎片化越来越明显,而很多信息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有用有趣的信息中夹杂了大量大量的垃圾信息,而且还夹杂着谣言、谎话。
于是,我们自然就得出了结论:web2.0时代的网络是糟糕的、一塌糊涂的,由个人、网民产生的信息需要得到规范、管制。
但是,且慢!我认为上面的结论不能成立,虽然它显然会得到官方的肯定。最好的例子就是对开头“韩寒博客被封杀”信息的澄清,几乎与这条谣言相伴,就有网友指出这是条假信息,于是很多误信误传的网友开始验证,自然,很轻易地就证明了孰真孰假。
所以,我的结论不免要落脚到这里:web2.0没有错,而且很好,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认为网络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必会更好地服务于人,而且利大于弊。当然,由于发布、传播信息的门槛降低,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谎言、谣传夹杂其中,但正是网络的开放性、全民性,才使得谣言瞬间就会被击破。
谎言产生的土壤在于独霸话语权、信息管制、信息封锁,而它的终结,就在于开放,就在于透明,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发声、说话。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泡妞秘籍”是在教男人变成傻瓜
首先,我觉得搞这个专题的小编是几个女的,而且是剩女。你能想象她们鼓捣出这个专题的时候,内心幻想着有几个傻帽男按照所列的“章法”追求她们,满足她们美滋滋的虚荣心。
其次,这个专题很是下流龌龊,因为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把女人搞上床”,从搭讪开始,一步步地教你怎么爬上女人的床,看来这些小编是把追求女人当做一项任务完成的,就和打网游一样。在他们看来,追求女人就是为了与之“合体”,什么精神交流两情相悦心心相映统统没有,如果只是这个目的,老撒不免觉得低级和单调;若是这个目的,用得着什么秘籍,有几样东西就够了:《水浒传》(或者是《金瓶梅》)里王婆对西门庆说,要想泡妞搞女人,要有“潘、驴、邓、小、闲”。简单说来,就是要有潘石屹的收入,驴大的行货,邓文迪的际遇,小沈阳的油嘴滑舌,外加有闲阶级的伪浪漫和小资情趣。当然如果你没有这几样东西,那花上几斤大蒜的价钱,也能在发廊这类地方胡搞一次。
最后,如果说情场如战场,那么泡妞秘籍也就是指挥战争的“兵法”,众所周知,我国有几千年的战争经验积累,N
代的军事家、统帅,总结归纳,最后得出了兵法的精髓,四个字“兵无常法”。女人的共同点是,都是女性(废话),但不同点就太太太多了,所以按照这单一秘籍妄求包打天下,追遍天下女人,岂不是笑话。所以若按照这个专题的“秘籍”走,傻瓜能不能追上女人我不知道,但可以清楚的是,男人会被弄能傻瓜。
当然,所有所谓“泡妞秘籍”都是针对俗男说的,像你我这种三无(无车无房无地位)低碳彪悍男,追什么女人,我们生来就是被女人追的,懂么?这叫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哪天我也学学网易小编,写本《傻瓜女也能追男人》,以送给想追求我们的女生看。哈哈。
上午收到一初中同学(女)的短信,说是在恋爱,但对方的年龄比她小,想着有点别扭,我回“如果实在觉得别扭,我可以帮你忙——我比你大”。玩笑归玩笑,我也想知道大家对姐弟恋是怎么看的?(说明:这不代表我在追求一个姐姐,或一个姐姐在追求我。我只是想知道大家的看法)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新版三国和红楼梦
最近热门的电视剧就是新版三国了。我这两天一连看了七八集,说实话,这是四大名著拍成的电视剧里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
87版的《红楼梦》拍成了赶庙会,就看到花花绿绿,一场接着一场,像是演话剧,我承认演员就是极好的,都在《红楼梦》上倾注了心血,但无奈,《红楼梦》是最不适合拍成电视剧的;《西游记》老版的简陋不用说,新版的除了特技电脑技术外,和老版比并无可称道之处,吴承恩同学的《西游记》其实是适合唱戏或演话剧,一个个的短篇故事,只不过用取经这条线索穿起来罢了,因此电视剧就没有连贯性;《水浒传》拍成的比较晚,实属一般。
老版的三国太拘泥于罗贯中的原著,且活在新时代,电视剧的历史观却还是宋明者流,当然,我承认当年为《三国演义》电视剧着迷过,那是一个精神匮乏的年代,再说我当时小,小屁孩,啥也不懂。
现在一比较,就能看出新版三国的优点来,就目前看的七八集来说,实属佳作。值得称道的是片中的历史观,不再拘泥于传统观念,而是把曹操作为主线,再者值得叫好的就是编剧,编剧依照三国的故事,但依然没有拘泥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总之,这是一部有创新意味的电视剧。
还有值得一说的,就是台词,的确很优美,不再采用老版三国半文半白的台词形式,而是抛开羁绊,放开来写。从台词中多用四字来看,台词作者的确是喝过墨水的,非泛泛之辈,然而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就目前我看的七八集来说,台词硬伤也不少,主要是“穿越”——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蜜腹剑”这类词语竟出现在了三国时期,而且这类例子不少。但如果你对于文史毫无研究,你发现不了什么,所以一般观众并没有觉得太不妥。
新版三国的故事明显紧凑了,因此叙事稍显紧张,缺少远景特写,这可能是资源问题,估计是导演不想拍那么多集的缘故。另外一个遗憾是武打动作不太好看。
所有的遗憾,归结起来是瑕不掩瑜。新版三国就我来看,是很不错的。
说句题外话,三国里面,我最爱东吴,江东之地多英雄豪杰之辈,且孙氏励精图治,能在众多诸侯、群雄中出类拔萃,最后三分天下,并非毫无根据的。刚刚正看第七集,刘表纳计截孙坚,孙文台临死那段很感人,他真是不甘心啊,所谓胸怀大志,抱负远大,正值壮年,但竟死于无名箭下。英雄末路,涕泗纵横,对天长吁,唯有“命耶欤”之叹?
以上文字是五月初敲出来的,当时尝鲜看了三国的前几集。就现在来让我重新评价,我还是不变,新版三国的确挺好看(同老版比)。
之所以拿出来几个月前的文字,是我想对比同样是名著翻拍的新版《红楼》,之前我还对老版红楼颇有微词,以为它排成了赶庙会,但我看了新版红楼的前几集后,我不禁要赞叹老版真他妈经典。如果说新版三国成功,那么新版红楼就烂得一塌糊涂。
首先令我受不了的是剧中旁白,一个内分泌失调的中年男人的声音,时不时地在你进入剧情(如果还能进入剧情的话)时冷不丁地响起,这声音好有一比,就是2010南非章鱼杯的嗡嗡祖拉。
其次是演员,形象气质一点儿没有出色之处,这哪像红楼梦中人啊,网友说,陈晓旭版的林妹妹的是天上来到人间的,而新版红楼的林黛玉是从天上人间来的,概括地一点儿都没错。贾宝玉瘦瘦的,完全是一营养不良的孩子。再者,演员的表演能力也太差,那些台词完全是背下来的,没有生活化的情绪,表演功力同老版不是差了一个级别。
当然,至于雷人的新版红楼剧风格和背景音乐,在它诸多缺点下面,就显得不是缺点了。新版红楼剧在传达这样一个信念:我们可以做得更差。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2009年12月29日星期二
跳出小圈子
当然,这只是twitter上的少数人,大多数twitter上的网民都是很热心的,也爱宣传twitter、拉拢一批人加入到这个自由的微博服务。twitter中文用户不多很大的原因是网民不会翻墙注册、觉得难上手、政治气息过浓等,不能怪twitter的中文用户自我封锁。
我只是说极少数这样的人,我只是说这个事。
我曾经开玩笑地说,twitter是当局制造的,其用心在于使一部分人翻墙出去上twitter,撒撒怨气,把怨气撒在墙外,而墙又阻挡了大多数的人看到你的怨气,墙内一片和谐,自然天下太平。
比如我写博,比界面、模板功能,新浪远不及博客大巴,比发博文、备份方便,新浪远不及网易(网易博客有一键转帖、在有道阅读内全文引用原帖、用网易邮箱发博同时备份的功能)等等。——新浪博客怎么比都是很垃圾的——当然,写博客最靠谱的还是自己弄一域名,或者用Goolge提供的blogger服务,blogger自由无河蟹、好用、小工具多,任一邮箱可发博,值得信赖。但我还是在坚持在新浪写博(哪怕它曾封杀过老撒、很伤老撒脆弱滴心灵)。
这原因就是新浪博客是目前中国用户最多的博客。——你写博,是想让自己的想法观点让更多地人看到、听到,否则你在记事本日记本上写就行了。
所以,我不用独立域名、也不用blogger。
我们要说、要发声,但请在墙外发声的同时,也要回墙内发声。一种声音只有被大多数的人听到,才能称为“声音”,否则就变为了自怨自艾,而毫无作用。
你有瞧不起QQ、新浪的时间,不如写东西教给大家怎样加入到自由的天地,你有撇嘴鄙夷国内低端网络用户的时间,不如教给他们怎样操作加入到自由的网络中来。
==============分割线============
老撒的blogger:http://kaphicaer.blogspot.com/
(国内需翻墙访问,不过里面除了以前同步的饭否的消息外,没其他值得看的东西)
2009年9月29日星期二
纸质书会不会消失?
敲下这个题目,不禁莞尔一笑。因为谈这个问题最安全,谈过去的事,你要熟悉历史,谈现在的事,你得有敏锐的判断,这两者都是需要功夫的。而唯独谈未来的事,可以信口开河,说得再离谱别人也无法否定你,而且不需要功力涵养,所以最适合我。
纸质书会不会消失呢?很多人说不会。这也未必,作为文字的载体,当年也必有人说过甲骨不会消失、竹简不会消失、锦缎不会消失,但后来他们都被纸代替了。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判断其消失与否不能一厢情愿从个人感情出发。
这就回到了这个问题上:文化受什么决定呢?是科技。任何文化的表述形式,都必然要受到科技的影响甚至决定。比如文言文为什么会发展成白话文?是科技的力量。当初,书写和传播都不方便,所以删繁就简,长久以来便形成一套文字排列的规矩,文言就这样产生了,但后来科技发达,书写的方便和传播的方便就允许了白话文的存在。再比如小说,当初就是笔记,寥寥数字而已,后来纸张发明后,便能短篇展开唐传奇,再后来,有了刻字术,便允许了几十万字的长篇,到今天有了电脑,输入传播更方便,于是就有了动辄数百万的穿越、玄幻。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总之,文化的表述形式就长远来看,并不是人说了算,而是科技说了算。这也是为啥我不学文科的原因,因为你弄来弄去,最后还是人家理工说了算。
电子书比纸质书要好很多倍,纸质书要产生,其需要的原料、制成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等等对自然界都是很不好的。而且体积大、携带不方便。而电子书就没有这个问题,它环保无污染、成本极低、传播方便,体积小携带方便。比如你要带一套二十四史纸质书旅游,那你得雇佣一个书童给你挑着。而电子书你只要往口袋里一放,别说二十四史,二百四十史也不成问题。
当然,现在很多人还是偏爱纸质书,这一方面是人们长期用纸质书惯了,不习惯电子书阅读,好像现在拿电子书看的,也多是快餐小说、浅易的作品,一些经典著作、诗词等人们还是喜欢纸质书;另一方便也是现在的电子书发展的还不好,设计、质量都很成问题。不过这不是电子书这个载体本身的错误,而是科技还不够发达。我坚信有一天电子书会做得很精美、质量上乘。
在我看来,科技如果不倒退,那么电子书(或者更高级的一种载体)代替纸质书是历史的必然,纸质书必然消失。不说像恐龙那样完全绝迹吧,至少不多见。以后想看纸质书可以到博物馆。
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鲁迅其人,不敢恭维
今天浏览了一篇书记转的关于鲁迅的文字,也提起我说说鲁迅的兴致来。这里不说鲁迅的作品,就单单说他这个人。鲁迅这个人毫无疑问,是很复杂的,造成其复杂的原因,和他的阅历有关。鲁迅早年接受过传统的启蒙教育,青年留洋见了别样的种种的事情、思想。
实际上,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就在于这个人的童年。鲁迅的童年,无论放在大局面的国上还是小局面的家庭上,都可以说是不幸的。如深秋之叶,飘摇坠落。但鲁迅小的时候也过过少爷的日子。看过其散文的人,大都同意我的这个看法,就是鲁迅散文里深深地流露出对童年、过往的眷恋和回忆,这种回忆是惆怅的无奈的,且始终萦绕他的一生。但回忆归回忆,现实还要去过活。造成了其人格分裂。
鲁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过早当家,饱尝白眼冷笑,对世故可以说是很精通。留洋回国做了一个公务员,这一做就是十好几年,别说摸爬滚打,即便熏陶也能熏陶出一个世故老人来。
鲁迅的走后门、托人,可以说是平常的。对于鲁迅有过帮助的人很多,但鲁迅报恩的、哪怕笔下留情的又有几个?鲁迅说什么剖析自己的多,这是扯淡的,鲁迅是自私的,是严于责人、宽于待己的。总是把别人的缺点夸大然后加以嘲讽。别人骂他,他说别人没有幽默感,而他骂人的时候却能跳起来三尺高。
看过鲁迅杂文的,可以看到他字里行间的那种师爷笔法,我想鲁迅深夜一篇篇码字的时候,他是快意的,因为他品尝到报复带来的快感。鲁迅当年同梁实秋“论战”,后来扯到资本家走狗这一称谓,梁实秋写了篇文章回应,鲁迅看后,对他一个信徒说,“你还嫩,这回还得我来。”我能想象当时周先生鼻子里的一声冷笑。周先生,有意思么?
鲁迅以文字自诩,以给人扣帽子为乐。鲁迅不是没有胸怀,但他的胸怀以别人不能比他强为线。
家庭生活方面,周氏兄弟的失和,已成为一桩悬案。但无风不起浪,很难说不怪鲁迅。鲁迅一辈子伤害的人无数,但最无辜的就是朱安。我每想起朱安,都觉得鲁迅太对不起她。当年鲁迅结婚的时候,朱安听说鲁迅爱大脚,就做了一双大鞋,里面塞上棉花,但是老天捉弄,偏偏鞋子掉了,棉花露出。后来鲁迅每说起此事,便大加嘲讽。周先生,难道你忘了那天你也是戴的假辫子!鲁迅跟学生胡闹、私奔,朱安在家好好照
顾婆婆,对周家可以说是十二分的对得起。47年,朱安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人。朱安做了她能做的一切,然而回望鲁迅对朱安,不免令人心寒。不过人家鲁迅是做大事的,怎么会在乎一个不幸的女人呢。
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可以,你愿意和鲁迅交往吗?反正我是不愿意的。叶功超说人归人,文归文。若单论文章,鲁迅的确是一等一的写手。对文化的贡献也不小,比如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包含的信息量就非常大,绝对是重量级的学术著作。但其人格比其文章,真的是相差不少。只能说人生在世,可以理解吧……
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究竟谁在祸害2.0网站?——替阿丁一辩
刚刚在阿丁的牛博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一个人(我姑且把他称作A君)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日军将一个村子的人围起来,想找出其中的八路,村民说出则罢,不说
就每隔一小时杀一个人,直到全村人都杀死,没有人站出来,结果倒下了一个又一个村民,日军无奈收手,共产党员保住了,党员说,谢谢你们的牺牲,在日军铁蹄下,不自由毋宁死。
然后A君话锋一转,说出了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我这个故事说的是那些祸害无数2.0网站倒闭,以及许多优秀互联网服务被封的自由主义青年的。”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我码的一篇文字,是说文人弱智行为面面观的。在我看来。A君就犯了我所说的弱智行为的一种:非法比喻。
既然爱摆故事来说道理,那老撒也讲个故事:有个女孩子很爱美,夏天天热,就穿了迷你裙。结果,由于其窈窕的身段、加上迷你裙的衬托,使黑暗里的一个歹徒按捺不住了,跑过来把这个女孩给强奸了。此时,A君在场,看着逍遥而去的歹徒的背影,转而骂起女孩来:谁让你长得那么漂亮,谁让你穿的迷你裙!你看,被强奸了吧!
我这个故事的寓意是,那些2.0网站就是这个好看的女孩,而迷你裙就是A君所谓的“自由主义青年”。
面对残暴的日军,面对凶恶的歹徒,A君想到的不是痛恨和指责,反而把批评的枪口瞄准了青年和姑娘的迷你裙。——这就是A君的混蛋逻辑。鲁迅说,在中国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抽刀向弱者。——这是标准的奴才的好胚子。
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我只猜到了开始,却没有猜到结局。
关于微博,我以前码过些字,今择要复制到这里来:博客的大势是在指向衰落。博客的功能,是表情和表态的。所谓表情,就是记录点个人的生活、心情,所谓表态就是表现博客写作者对新闻、时事、某事件的态度。这两种东西,刚开始是有些新鲜感,但是时间久了便不免无聊。基于此并其他原因,我得出的结论是,博客已经过时,而微博正在流行。博客不利传播,而微博比博客更显得“互联网”。
而那时候,我的一个网友正在做一博客导航的网站,于是我对他不明大势表示遗憾,觉得他如果办微博会好一点,而办传统的博客导航只能是死路。现在我对这个建议表示后悔,幸亏他也没有照我的话做。因为我什么都考虑到了,唯独一个大前提没有考虑到,这就是我们是生活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微博,我只猜到了它蓬勃的开始,却没有猜到它凋落的结局。比如,中国还算有影响力的微博,饭否、嘀咕、做啥、叽歪,四家全部被折腾,它们倒可凑成一桌打麻将了。
所以,微博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做得小没意思,做得大就得挂。十几年前我们批判某些人对西方社会的向往,说这些崇洋的人看国外的月亮都比国内圆。我不是天文学家,对月亮没研究,但有一点我倒是知道的,就是人家国外有微博,而我们没有。
==============《大话西游》de分割线=============
笑话一枚并祝午安
我的意中人是个绝色大美女,终有一天她会骑著喷火的恐龙来嫁给我。但是,我只猜到了故事的开始,却没有猜到它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我只看到了她的坐骑,却没看到它的主人。
2009年8月14日星期五
生活因你们而多彩
然而,总有一帮令人发中指的人,他们阻挡了国外优秀的网站、他们封闭了国内的数家微博、他们切断了民间“媒体”的新闻报道、他们抓捕了我们的一员。他们塞住了我们的耳朵、蒙住了我们的眼睛,还要把我们的脑袋挖去,把我们教育成他们理想的奴才。然而,我总相信人类进化了那么多年,是高等动物,所谓高等动物,就是有自己的观察、思考能力;而且我相信,良心比他们要活得长。
2009年8月6日星期四
Too Simple too childish网民
杭州飙车一案,简直是跌宕起伏,令人疑窦重生。这哪是现实?分明是传奇片。不过今天不是谈这个案子,而是借此谈毫无方向的网民。
我觉得这件事一开始谈论的方向就错了。说白了,胡斌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应是一年前肇事司机应该吊销的驾照为什么没有被吊销?
交警给出的数据为何那般荒诞?为什么第一时间媒体集体失声?到底是谁,通过怎样的方式做到的?我们的知情权到底应该怎样保证?
我觉得这是一个全面向当局问责的很好的机会,它涉及的面太广了。然而,盲目的网民把这个案子变成了一个故事。只能说,谭卓白死了。毫无价值的死了!
好吧,我再说得明白点。我们的矛头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当局。应该对其不停的逼问。至于其他的,都不值得浪费我们的时间。
知道了么?傻逼。
2009年6月25日星期四
你是怎样沦为奴隶的
今天停电了,下班回到宿舍后,热得几乎无法午休。以前,每到夏天总是买一竹凉席,但现在我没有,因为我有空调,认为不需要凉席了。然而一旦停电,空调便毫无用处,所以,我只能大汗淋漓地躺在床上。我一面想,假如没有空调,我会买个凉席的,那么时间也就不至于这般地难熬。
一些东西用久了,变成了习惯,而一旦它不能再用,则你会多么地不适应啊!比如,现在我用电子邮箱和聊天软件跟别人联系,但某一天,我的电脑坏了,或是密码找不到了,那将是怎样地不如意!比如,我的手机丢了,上面朋友的号码全部找不回来,那又将是不可想象地影响我的生活。再比如,某天我的移动硬盘丢了,
那么第二个陈冠希又会出来了(这是作者在胡说,万不可当真——撒二注)。
还有一个例子,我现在已经习惯了用电脑码字。写点东西,写个文件之类的都是在电脑上,前段时间我忽然发现,提起笔起草文件的时候,竟不知该写什么,脑子里一片空白。我以前听说过一种病,就叫“键盘依赖症”吧——即,使用键盘,文字哗哗地从指头间倾泻,而一旦没有键盘,用钢笔书写则半天凑不成一句来。不知这样的感受大家是否也有?
总之,科技带给我们生活便宜的同时,也埋下了很大的忧患,而我们很多人已经变成了科技的奴隶,一旦离开它,便无法生活。此乃古人所云的“物役”。要摆脱它,就要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在自然中找回自己,而不过分依赖“外物”。但在这样的社会,选择一个先进的外物,就代表高的效率,为了生存,有些东西我们不得不用,“返璞归真”?这是多么地难啊。假如有一天人类会灭亡,若不是自相残杀、若不是地球被撞,那么有可能就是灭亡在自己所造的科技的圈套里。
从我热得睡不着谈到人类灭亡,这跨度有点大,肯定有人不同意我的说法。没事,我这只是瞎侃哪!
2009年6月22日星期一
恳请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敏感词出来辟谣
无新闻,不博客。
关于湖北ss一事,我不相信。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敏感词,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敏感词,牢记八荣八耻的敏感词,怎么会动用万余人民子弟兵抢一具尸体呢?这不滑天下大稽吗!所以,肯定有人造谣,真相是湖北什么事都没发生。
请《新闻联播》或《焦点访谈》出来,予以辟谣。新华社明天也要刊发《必须旗帜鲜明滴反对动乱》,以正视听,以慰我等不明真相的群众之心。国家发生那么大的事,代表先进思想的为老百姓说话的央视,不该做档节目吗?
来,请大家一起跟我唱:我爱北京敏感词,敏感词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敏感词,指引我们向前进……
2009年6月20日星期六
央视VS谷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醉翁之意不在酒
(图片截于网易)
无新闻,不博客。
今天老撒通过新闻教给小盆友两个成语的意思。
1.一种工具本身是无错误可指责的。比如坦克,可以抗击强悍的侵略者,也可以辗压手无寸铁的大学生。再比如修脚刀,可以拿来修脚,也可以用它抹狗脖子。
2.谷歌中国作为搜索引擎,只是一种工具。所谓淫者见淫,不淫者见不淫。CCAV拿它来搜索“性”、“boobs”,所见的当然是和“性”与“boobs”有关的内容。难道CCAV指望输入“性”,必须出现“共产党先进性教育”这样的条目?
3.这次央视三档节目猛烈抨击谷歌中国,是拿“保护青少年”作为出师之名。韩寒曰:“众所周知,保护青少年从来是我们国家进行文化管制的最好借口,我们的
青少年,仿佛是一看见露点照片就要上街强奸的,一看见第一滴血就要拔刀捅人的,一看见历史真相就要暴力游行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都别让他们看见。又
因为无法就一个特定群体进行操作,所以索性就大家都别看见了。”——青少年青少年,多少罪恶假汝而行!
4.有人问,百度也很容易找到低俗内容,为何不被点名,而所有的火药都加在“谷歌中国”身上?老撒曰,因为百度生长在党旗下,而谷歌不是。谷歌很容易链接到境外网页,“中国暂停谷歌境外网页搜索业务”这才是醉翁的本意。
5.不过这次央视也是为谷歌做了广告,央视强档节目手把手教你搜索“色情内容”(央视视频),一些纯洁的青少年一定坐不住,纷纷要用Google试试了。
顺便说句,本人几乎不用百度,那是一挺不要脸的网站。我只用Google。
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
余秋雨大师——不捏白不捏,捏了也白捏
易中天大师更是一副痛打落水狗的姿态,连发数文。想其心态,也是不敢昭人的吧,——大约是为于丹这“小妮子”报一箭之仇。所以,易大师明里说余大师“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暗地里是说“出来混,不要惹我的人”。在我看来,都不是什么好鸟。
一般我的性格不爱扎堆,所以大家都欺负人家含泪大师的时候,我就要为人家名不平。一网友说,以前是大师稀缺,现在是大师遍地,以前大师受到尊重,现在随便一个人都能拿大师捏,批评大师没有任何门槛。我想,这一方面是大师自己不争气,做事没有擦好屁股,又没本事写一手匕首投枪的文章,比如含泪大师的文章,单就“攻击力”而言,那还不如随便一网民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网民跟着起哄,看着人家余大师这枚软柿子摆在那里,都想来捏一捏——不捏白不捏,捏了也白捏(反正余大师无还手之力),白捏谁不捏!——不过,阿Q只敢摸尼姑的头,不敢摸赵太爷的头。软的柿子,捏起来又舒服,又没有危险。
但话说,竟没一个网民(除我之外——我就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出来为余大师说话,人做到这个份上,也挺他妈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