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星期一

奥运开幕式感想?


   
奥运会开幕式刚一结束,就有个超级王八蛋派给我任务,让我谈谈感想。这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我挺怕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东西,其实也是打小落下的病根。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学一课文,老师就让写“中心思想”,套路都是“本文通过……,描写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长大了,估计语文教育也嫌这太套路化的东西,就开始改写“读后感”,当时学校也组织了一些看电影的活动,看完之后又要写“观后感”,于是,本来大家高高兴兴的看电影,这个“观后感”总有点扫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读后感”的特点就是不能唱反调,不能跑题,格调还要高……而我本人不怎么崇高,又有话说不上三句就跑题的本事,所以,这些“读后感”没有一篇完全出自我的意思,都是用套话编出来的。记得初中有一次学什么文章来着,我的“读后感”立意就是“不能惯着女人的坏毛病”,结果后来被老师叫去,说我严重没有扣题、而且小孩子有这样的思想角度不好、格调又不高。所以,真心话拿回去又重写,改成了套话,老师才满意。其实语文老师是个女的,当时我若立意为“应该惯着女人的坏毛病”,估计她老人家就高兴了。


 


   
开幕式看完了也就完了,我觉得没啥好说的,而且每人都有每人的感觉,我长篇大论,就有强奸读者意识的嫌疑。我7号的判断,说是张导估计会把中国文化弄成大红大绿的俗、把我们的文化弄成一“赶集”的。现在看来,这个判断对了一半。大红大绿倒没有,但确实弄成一“赶集”的了,就是把中国文化凑在一块,连个主题也没有,估计他自己想表达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


 


   
在这个开幕式上,老谋子继续秉承了他的特点,就是讲究场面宏大、铺排造势。这个的确做到了,中国影视干啥都不行,造个人山人海还是能搞定的。一上来就是时间不算短的“击缶”,有人说为什么不用女的,失了男人的阳刚之美,其实不是老谋子不想用女的,而是不能用女的。击缶在老谋子那里成了一体力活,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地拍上十来分钟,柔弱女子岂能受得了?而且那灯光一闪一闪的,演员谁要不想落下个眼疾的话,拍的时候肯定是闭上眼的。


      
然后就是文房四宝也上来了,四大发明也凑上了(刚开始我只理解三大发明,即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找不到老四在哪里,后来一想,是不是放的那些烟花就是表示“火药”的意思?),看到这里,感觉就是一“俗”啊,四大发明在老外那里说来说去,到了开幕式上还来这套,给人感觉,你五千年的文明家底儿就这些?然后,戏曲、太极拳都上来了。赶集!什么叫“赶集”,看到了没?这就叫赶集。


      
尤其令人受不了的是几千个人抱着个“竹简”在那里咿咿呀呀地念(唱?),我身为一中国人,要不听解释,还真不知念的是什么。像做“法事”似的,估计老外看着更是一头雾水,果然是“神秘的东方”啊。还有那个“和”字,刚开始我以为老谋子想要拍领导上的马屁,待会儿会有个“谐”字,结果没有,解释是儒家讲以“和”为贵。倒,这个“和”就代表了?那“礼”“仁”“信”怎么落选了。最后的李宁的“点火”,那方式似乎老套,没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算是一个不好的地方。


 


   
不过有些地方看后还是能留下不少印象的,那个活字印刷块的表演,彰显方块字的一起一伏,还是很好看的,还有那个古琴声,也算有点味道。


      
其实吧,我个人觉得这个开幕式导得还可以,至少不像别人评价的那么低。不过我这人就一乌鸦嘴,毛病缺点能给人挑一大堆,一分为二地说点儿好话又没辞了,谁栽到我口里谁倒霉,老谋子也别怪我。不管怎么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展现中国文化,又达到人人乐呵呵地满意,确实难。换了我,肯定没老谋子导得好。


 


 


4 条评论:

  1. 为奥运加油!!!您的佳作已被《自由文学》圈加精推荐。----------圈子成员太多照顾不周,还请见谅!如果您需要荐稿,可以在圈主和当日值日的管理员的博客留言。如果您有好的建议和意见,请到圈主博客留言。

    回复删除
  2. 开幕式我认为非常好!无可挑剔!

    回复删除
  3. 最后一段,乌鸦嘴好像是指,说不吉利的话而言中的意思吧?

    回复删除
  4. 3楼。呵呵,对,乌鸦嘴的意思应该如你所说。“毛病缺点能给人挑一大堆,一分为二地说点儿好话又没辞了”这不叫乌鸦嘴,这叫“可恶嘴”。我码字没注意,错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