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我在县城隅子口旁的新华书店内徘徊彷徨,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为我花了五块八毛钱买下了《笑话篓子》这本书。——也可能是六块八毛钱,记不清了,反正五六块钱的样子。坐着父亲的自行车回到家后,一阵兴奋。但看完这本笑话集,却又有点内疚起来,因为花了家里的五六块钱,那时我觉得五六块钱已经很多了,因为我花钱都是以五分一毛两毛计量的。
本世纪初,我已在高中就读,在一排专放盗版书的书架前踟躇辗转,最终花了五六块钱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和九十年代的那天不同的是:父亲当时没有在现场;我买过读后没有内疚后悔。
现在买书,五六块钱已经不再纠结,甚至上百元也不作犹豫了。但对于浩瀚的书籍中,这些银子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毛雨。我以前曾在一篇博文中说,如今书是我唯一能买得起的奢侈品。但最近,这句话我要怀疑,并大打折扣了。有些书并非我能买得起的。比如一套《二十四史》要八九万,比如一套《甲骨文合集》要九万八,比如一套《全宋文》要三万六,比如一套《红楼梦》要三千九,比如一套《周作人散文全集》要两千二等等。
我承认,有些书籍是作为研究用的,它们面向的对象不是我们这种普通的读书人,而是学院、研究所等,所以几万元的标价也能说得过去。还有一些书籍是作为装潢用的,书籍作为装饰早就已经流行,无时间读书而又附庸风雅并且家里不缺银子的人,总是有一套二十四史——或者包装精美的四大名著摆放在会客厅,作为装饰品,书籍愈是庞大、愈是雍容华贵、愈是价格不菲愈好,因为他们缺什么就是不缺钱,一套八九万元的二十四史不过一两顿饭钱。
研究用和装饰用的书籍,标价高也就罢了。可恶的是有些我这样的普通读书人需求的书籍,标价也是这般的高,别的不说,就说周氏兄弟的著作,一套《周作人散文全集》要两千二,一套《周作人译文全集》要一千八,一套《鲁迅大全集》要三千六。这些书的制作成本是不菲的,但是这样的标价也绝对有虚高的成分。有的时候出版界就使自己陷入了怪圈:因为标价高,所以买的人少,所以发行量少,所以标价必须高——否则收不回成本。
我觉得有一些套书,再怎么用纸高贵、装帧典雅、印刷精美,也不至于标这么高的价格,何况有些著作已经过了版税保护期,不用支付作者及作者的后人一分钱。
码字到这里,随手搜了一下中国亚马逊的《鲁迅全集》,在这本书的评论下有这么一条:
【这套书我已经买了,但是,作为一名每年都要来卓越买几千块钱图书的老客户,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话。因为,这套书我买得起,不等于别人买得起。
我不明白出版社为什么要定这么高的价格。18册,990元,平均每本55元。再怎么精装,也没理由这么贵的。要知道先生已经逝世超过50年,不管我们花了多少钱买这套书,无论是先生还是海婴,都拿不到一分钱的版税。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套书压根儿就不是卖给读书人,而是卖给那些附庸风雅的伪知识分子。真正的读书人有几个人能承受这么高的价格?能对这个价格无动于衷的人,买了回去估计一大半都是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作为摆设。这对于先生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对于敬仰先生却买不起先生这套书的读书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我想这套书应该是高定价低折扣的,出版社的发行折扣不超过4折,也就是说,卓越完全有空间把价格降下来。利薄一点,销多一点,皆大欢喜,何乐不为?真要赚钱的话何必靠这套书来赚钱呢?对于真正喜欢《鲁迅全集》、《陈寅恪集》的读书人来说,要买下这些书需要太大的勇气,可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偏偏就在这些人的身上。卓越又如何忍心来赚这些人的钱呢?真要赚钱,就去靠什么炒股秘籍、李嘉诚智慧、天亮说分手来赚钱。买这些书的人有钱,而且舍得花钱。】
我和这位买书人有一样的心情,请出版方对于真正的买书读书人作一些照顾。然而即便虚高如常,也没什么大不了,目前我们的网络资源很多,这类大部头的书籍网上都有电子版,不少还都是扫描,带有书签,很是精美,最主要的是对于穷书生来说,它们免费哦,亲。这时,真不知是要对中国的知识版权怨声载道还是感激涕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