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旧东西
比如我现在的拖鞋,是我大学的一个极好的同学送给我的。——当然,当时不叫“送”,也没有任何意义,而是他新买了一双,而我那时恰好没有拖鞋,于是就穿他的了,这一穿,就直到今天。毕业后去北京,去温州,去苏州,去贵州,这双拖鞋一直跟随着我。
前两天因为线路的问题断网了,有点无聊就拿出我的收音机听听,这个收音机也是买了好多年了,跟随着我陪我度过无数个寂寞的夜晚。我喜欢收音机里传来的特有的声色、杂音,听着它们总能让我回忆起过去的旧的时代。用收音机听相声和在电视上网络上看相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那是一个旧的时代,代表着失去的美好。
一些东西,尤其是经常用的,一定要买质量上乘的,比如上文提到的那双拖鞋、收音机,还有我现在用的飞利浦剃须刀,都是质量极好的。这些好东西禁得起用,虽然当时买得很贵,但绝对物超所值。它们贵有它们贵的道理。
昨天发现这个博客被墙了,其实打开始在wordpress.com上写博客,就预料到它会被墙,只是不知道这次是什么原因被墙?是方滨兴被扔鸡蛋和鞋子后恼羞成怒了吗?哈哈。
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想找个写字的地方竟然也是这般的难。
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
常春藤
Google blogger。
06年写博客是一种跟风,那时认识的网友一个个都开了博客,我不甘人后,也开了这个博客。后来,码字写博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再后来这些故人一个个疏懒,坚持到今天的寥寥无几,而我的更新频率也大不如前。大概都懒了吧。而我至今仍然码码字,作为一种坚持,表示没有忘记,表示没有麻木,表示我还热爱着生活。
从我的博客里,可以反映出这几年来网络的热门事件,这几年来的故事、心情,这几年来的所悲所喜,这几年来的所得所失。这几年来,不少网友,故人,纷纷离去,网络的,生活的,感情的。对于我生命来讲,毕竟都是过客,没什么留恋。
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
未曾开放,已然枯萎。
一个多月前,我从机关来到了贵州凯里三棵树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将要在这里渡过。古代对待犯人的一种惩罚,就是流放,往南说,就有海南岛、贵州。这次工作的调整,是我主动要求的,算是自我流放吧。
今年还是我的本命年,按老家的说法,本命年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转折点。我本不信命,但事后想想还真准,因为这一年决定我日后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太多了。这一年的四月份,我去的第一个项目完工了,之后调往机关开发科工作,工作还算能胜任,领导同事对我也不错。但半年后,也就是一个月前,我还是申请去工地施工一线了。其实我一直不知道我的这次选择是否正确,一种是可以预见的、稳定的、城市的、繁华的生活,一种是不可预见的、漂泊流浪的、乡村的、荒凉的生活,我选择了后者。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随性而为。有一天,我对稳定的生活产生厌倦,于是就来到了山村,来到了贵州苗族地区,换一种生活的口味。——如果硬要说理由这勉强算是一个理由吧。
那一天,我登上了山顶,迎风撒了一泡尿,打了一个尿颤,望着山脚下一片片的苗寨,别有一番生命体验。这是在城市生活的人所体验不到的。
我一直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结,不少朋友也说我过于浪漫和理想主义,对此,我不作评价,我只是觉得,未经选择的生活,便不值得一过。完美的人生应该按其所想的去生活,而不是按其生活的去想,否则,这生活就成为了桎梏,枷锁。
年轻的时候太傻,像一颗棋子,走着别人划的道。比如,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建自己的乐队、球队,谈恋爱,背一背包孤身探险,做自己以后没有胆量做的事情的年纪,但我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在这样的年龄,选择了做一些傻逼的习题,背一些无聊甚至是错误的东西,用来备考。这般水灵灵的年纪,就虚度去了。
一想到我的青春还未开放,便已枯萎,就觉得特他妈憋屈。
今年十一长假回家,也同家人谈过我作的选择(其实不是商量,而是告知他们),同中国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并不要求我怎样地混得好、有钱,只是希望我能踏实地在城市上班、生活,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过普通人的生活,但我知道,那种生活千篇一律,不值得一过,至少不值得年轻人一过,那是老年人的生活,等我的心老了再考虑吧。我知道同他们说太多,他们不会明白,也不会理解,有时人的境界、想法,是无法沟通的。我同父母在某些事情上,就无法沟通了。他们不知道,生命除了用来生存、生活,还有一种叫做体验和激情的东西需要安放。
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来这里后,就去过市区一次,第二天听说镇上有苗寨旅游区,晚饭后便约人兴冲冲地去了,谁知苗寨旅游区是有,只是太远啦,我俩步行去的,半道而返,不过也挺高兴的,有一个可以随意说话的朋友,慢慢地在傍晚的路上同行,不也是很开心的事情么,何必非要见苗寨。魏晋有“雪夜访戴”的典故,“乘兴而往,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们是兴未尽不得不归,但“何必见戴”的心情倒是相通。
野外施工虽很辛苦,但清晨起床可以听到鸟叫,傍晚散步可以闻见虫鸣,这也是生活,也是幸福的一种啊。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今夜,嫦娥你没陪我过
昨晚整理东西,翻看相册,找到了我06、07、08、09年中秋节晚上拍下的月亮,但今年嫦娥姐姐要缺席了,因为小雨转阴的天气,她死活不肯出来。
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邀月同宿青山深处
前几天跟总经理提交了申请,去现场一线工作,而不是呆在苏州。其实没有别的原因,想想每天都要重复着上班下班、呆在一间屋子里,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人生还有什么趣味?人生是用来经历的,生命是用来飞扬的,而不是用来拘束于一座写字楼内的。
苏州是个还不错的城市,与它的周边城市比起来,显得安静、别致。但我还是要申请离开了,因为我更喜欢大自然。其实除了故乡外,没有值得我特留恋的地方,但多少人却是“反认他乡是故乡”。而我的人生是用来游历、流浪的,我不愿呆在一个地方,也不愿有人跟随。我不想过重复的生活,那样有如千万遍地舔别人舔过的盘子。
《世说新语》里说“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我是时月不见山,不听泉,则行居无味矣。
再见了,钢筋水泥;青山绿水,我来啦!

我要从南走到北 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 但不知道我是谁
假如你看我有点累 就请你给我倒碗水
假如你已经爱上我 就请你吻我的嘴
我有这双脚 我有这双腿
我有这千山和万水
我要这所有的所有 但不要恨和悔
要爱上我就别怕后悔
总有一天我要远走高飞
我不想留在一个地方
也不想有人跟随
我只想看到你长得美 但不想知道你在受罪
我想要得到天上的水 但不是你的泪
我不愿相信真的有魔鬼 也不愿与任何人作对
你别想知道我到底是谁 也别想看到我的虚伪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尊重
今天登陆博客,留意到新浪搞了一个五周年的活动,我在新浪开博已经4年零172天了,期间断断续续,有用心的敲字,但大都是随意的涂抹。回首这四年来在网络上走过的路,不禁有些感慨。这四年,我也经历过不少事情,从学生走向社会,从一个幼稚走向另一个幼稚,有对爱情的追求但终于沦为单身。这四年来一直有些网友在关注我,从明里到暗里,从互相交流到不着痕迹。数量不多,个位数吧。现在你们能看到我的更新,说明我还好,至少没死,而且还能上网。但你们的消息呢,怎么不让我知道一点儿?
新浪的五周年活动,貌似参加之后保存博文就能得到“资深博主”的勋章?挂在头像的右下角,这点我不喜欢,并不是每个博主都想在头像下面挂一个牌子。正如我开头所说,对别人的尊重,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不做什么。当然,对于新浪这种“店大欺客”型网站,是屡教不改的。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雨神 外送照片一枚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七月十三会友于京
长安别后,与友初会于京都。两载分离,望之容貌,但曰吾青丝转黄,吾却不察也。酒酣宴毕,聊作数言以志之。
昔时别长安,灞桥折柳难。
非为折柳难,故人多离散。
两载居姑苏,辗转不成眠。
非为夜难眠,月明照思念。
长风会有时,遥寄沧海间。
沧海不解情,泣涕泪连连。
一朝赴京都,友朋得相见。
昔日陈王筵,高朋满座欢。
磨刀向猪羊,却顾酒味甘?
而今友寥落,京畿得二三。
不闻古时乐,但有把酒言。
一问生计好?笑曰世道艰。
再问今后意?知命励向前。
三问身康健?方觉青丝已斑斑。
身无系日绳,玉兔催人还。
出门执相送,道别过数番。
莫作女儿态,呜咽不忍看。
常念东坡句,千里共婵娟。
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
我与 Google Reader
很多人接触Google都是应用它的搜索功能,当然我也不例外,刚开始我接触Google也是用它的搜索服务,但也仅次而已。用
Google能搜索到我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像百度那样排在首页的都是你并不需要的链接。当然,一些生活知识还是用百度好了,正如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一样,我拿Google与百度是“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这样用的。但总体而言,百度还是挺垃圾的,而我也是用
Google多。
真正用Google的服务还是开始于Google阅读器,不过我是网络菜鸟,开始用Google阅读器也不过是两年的事情。当时我是想找一种可以快速查看新闻及名博等我感兴趣的网站的方法,我是想只打开一个页面就能看到各个网站的更新,而不是用输网址、点链接一一到这些网站上查看。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省时,而且原网站如果删除了文章,在阅读器上照样存留。
刚开始我用的是鲜果,后来用抓虾,但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味,可能我比较喜欢简洁、干净吧,而上面这两款阅读器多少都有点花里胡哨。后来与
Google阅读器相遇了。兴奋是难以名状的,Google阅读器简直是按照我的理想设定的,简洁、干净,不需要的功能它没有,而需要的功能它一个不少。
使用Google阅读器是我使用Google搜索服务外,使用的第二个Google服务。那时对Google的使用还仅停留把它当作搜索引擎上,第一个Google阅读器的账号就是用的163邮箱而不是Gmail。
随着使用的深入、时间的积累,我现在用阅读器都有些后遗症了,因为不用上各种花里胡哨的网站就能看到它们的更新,所以我现在一上网站就感觉它们做得太乱了,像yahoo、新浪、搜狐等等,那网站根本不是人看的。不用阅读器之前还能在乱中理出头绪,慢慢看,可习惯了阅读器阅读网站之后,就感到那些网站简直是对眼睛和头脑的折磨。——这或许是使用Google阅读器之后对我唯一的坏处吧,就是弄得我退化了。
后遗症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看到有意思、自己还想第二次来的网站,就先四处看看有没有RSS、订阅图标等标志。就像到了一个陌生地方先找好厕所一样,这点挺有意思。
Google
阅读器是我最钟爱的Google服务,也是我使用最多的Google服务。从使用中文版到使用功能更齐全的英文版,从使用一个分类到现在的各种分类各种标签,从一个两个订阅到现在的近千个订阅,从使用单一的阅读功能到现在的使用share、like、备份等各种功能,……
Google
阅读器伴我走过了两年的时间,我要感谢它,它让我短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信息,让我长了各种知识——生活的、网络的、数理化文史哲的等等各种知识,看到很多好玩有意思的东西。它让我读到在中国读不到的文章,让我查看到在中国不能访问的网站的更新。真的,与其说它是一个工具,不如说它是我的一位好老师。
【前段时间写的字。我的google reader
订阅源已经分享,在博客首页左侧栏,需要的网友请下载。】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石家庄
出差比预期的时间长些,一些物品都没有带,比如剃须刀。几天下来,本人已由白面小生变成了黑面胡子。本人一向脸皮薄,两日,圈嘴胡已破面而出半寸许。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你我皆烦人,剩在人世间
今天七夕了,中国的情人节。小时候听过家乡的一种说法,说是在七夕晚上,葡萄架下,像影帝那样仰望星空,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脉脉情话,还能看到低俗内容。记得小时候我试过,夏夜,凉风习习,躺在葡萄架下看,但从来没有听到什么情话,也没看到低俗内容,这其实怪我,因为我夏夜我躺着一会儿就睡着了,天明醒来肯定睡在屋内的床上——被家人抱进去的。
现在长大了,今晚我还想去看,可惜城市里已经找不到葡萄架了。
这首李宗盛的老歌(你我皆烦人,剩在人世间)送给所有正在单身和即将单身的同学。
忽然想起萧伯纳说,“想结婚的就结婚吧,想单身的就单身吧——反正你们以后都会后悔的。”这老萧可真刻毒。
【今发现昨天发的博文又被和谐了。移步到这里(猛击):只负责哭就行了】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我与杭州有缘无分
以前总是想着自己有时间到祖国的名胜古迹、大好河山游玩游玩,该有多好,但或许是自己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吧,如今我去过的旅游的地方并不多。偶尔到哪个城市,也是出差繁忙,了无兴趣了。曾经也想过要买专业相机记录美景,后来有人告诫我没有百万就别玩专业摄影,所谓“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我又想到身边朋友的例子,果然玩摄影要花费不少,因此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最近很忙,白天黑夜的要处理很多事情,自己的闲暇时间便少了,一些书没有看,一些软件没有研究。除此外,一切都好。
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那美好的仗我要往前打
我小时候是半个基督徒,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没有严格按照基督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我心里一直感念着神,感念着主耶稣。
我不知道为何我看到基督徒就觉得亲切,不知道为何到了教堂便觉得内心宁静。说得有神论一点,这缘自我的出生。我的出生就和基督教有莫大的牵连。祖母是一个基督徒,信教已经有几十年了。在我没有出生的时候,我的父亲对祖母的信教很不以为然,他总觉得那很骗人,哪有什么鬼神。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教堂里黑压压地一片人,似乎是在那里作祷告,他路过的时候,一个人过来,手里托着一个孩子,对他说“给你,好好地抚养他”,父亲接过孩子刚要走,又被那人叫住,说“别慌”,然后给那个孩子打了一针。——这就是我父亲的梦,随后,我就出生了,来到了这个家庭。
我父亲对这个梦记忆犹新,后来不止一次说起。我想这个梦不是编造,如果出自祖母之口,还会令人生疑,但它出自一直对基督教不满、不以为然的父亲之口,便是可信的。我的名字“远”就是由我祖母起的,她认为我是上帝赐予这个家庭的,来自远方。我不是对自己的出生说得多么神秘,我只是用有神论的态度解释我为何从小就对基督教有浓厚的兴趣和天然的亲切感。
我小时候可以说是在教堂度过的,上学后,每个周末礼拜日,都跟着我的祖母去教堂听教、唱赞美诗、作祷告。那时还不识字,但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现在依然记得很多基督教的教义,记得《圣经》上很有名的经文,记得几首赞美诗。现在记不清是哪一年了,那年的一个节日,我还到教堂表演了节目,是一段快板(这可以说是基督教的中国化了),快板的唱词很长,现在不记得了。只记得有这么一回儿事。
这是小时候的事。
长大后,上了初中,便不再随祖母去教堂了。当时很多原因吧,我记得我小学的校长因为我周末爱去教堂的事情还专门跟我谈过一次话,大意是劝我努力学习,周末不要去教堂了。我自然明白他的好意。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最大的原因是我长大了,开始觉得自己去教堂的行为有点另类,因为别的孩子都不去,我去教堂被人看见会觉得不好意思,在中国,尤其在落后的农村,一个孩子信基督教是多么“不靠谱”的事。当时我是一个多么不敢有个性的人啊。
我虽然周末的时候不再去教堂作礼拜,不再作祷告。但我的内心一直没有远离
神。当时认得字,自然阅读不成问题,于是有一本《圣经》就是我的一个愿望。后来有了一本《圣经》,那时看《圣经》不是一个膜拜的基督教徒的眼光,而就是看,当做一本另类的文学书哲学书看。
这个世界有很多文字是有气味的,比如我以前提过的鲁迅的文字,这类文字有一般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气味,使得它们显得特殊、易于区分。《圣经》也是这类文字。现在看到的《圣经》的翻译完成于百年前,后来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觉得翻译地很蹩脚,但却一直没有组织人进行中文新版的翻译,就是因为百年前的《圣经》翻译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就我来看,这个《圣经》的翻译还是不错的,它达到了好文字的一个标准:特殊的味道。在我形成的观念里,我觉得《圣经》就该是那种味道的。
《圣经》的旧约里我喜欢创世纪、传道书、箴言、诗篇,新约里我最爱四福音书。读福音书,我是把耶稣作为一个人来看的,而他的人格魅力非常之大,我有时幻想,如果我生在那个空间,那个时间,也会跟随耶稣,因为他的魅力太大了,像磁铁吸引铁钉。耶稣所言,喜用比喻,每句话纯朴无华,但却直指人生的终极问题,直指内心。
上大学的时候,在临潼,巧遇到了几个基督徒,也同一二同学到他们的“家庭教会”听道。他们给我很好的印象,热情好客,请我们到他家吃饭,给我们传授天国的道(其实我不用,而且我觉得他们的讲述并不好),赠给几位同学《圣经》书。而这一切,不要求我们有任何的回报,他们对陌生人的我们一无所求,只是传道,他们希望让天国的道有更多人聆听到。
我反复地翻看《圣经》,早能背诵大段的文字,至今,它仍是我的床头书之一。但我离开教堂远了,离神的“家”远了。耶稣曾说,神的最大诫命是“敬畏神”,其次是“爱人如己”,又说“天国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而是在你们的心里”。我觉得身体、形式的远离教堂并非违背神的教诲,更主要的是要在心里感念神,这样你的心便是天国,便是神的殿。
但我有时连心里的感念也没有,我变得软弱,信心不强,尤其是近年来,主耶稣基督,我已渐渐与你疏离,但你从未将我遗弃。一桩桩的事情都能说明。我要在内心,你的殿里,赞美你,直到永远。
最后以旧约《诗篇·23》结尾吧: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行过死阴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
直到永远
每次读过,内心都宁静,且充满力量。
2009年12月31日星期四
2010
退的感慨。做互联网的尤其可以感受到,写独立博客的也可以感受到。——当你用代理漂洋过海来发表一篇国内的人不用代理就看不到的博客时,这是怎样的一种感
受?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并且开始了行动。纸媒被控后开始控制互联网,这是特色的中国必然发生的事情,只是微博客的出现和伊朗的闹腾加速了这
个进程而已。这一天还是来了。
09年除了一次大规模的劳民伤财和爆出一些真话,以及几出闹剧外。一无所事,毫无建功。整天仰望星空、泪流满面频频‘来晚了’的一个人,你还能指望他做些什么呢。承诺的调查豆腐渣、抑制房价,还有几个傻帽相信呢?政令不出中南海,大鬼小鬼各自为国。
至于我个人,下半年结束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山园生活,搬到了城里,这使我郁闷愈加。我开始想,我的时间煽情点说是我的青春,就浪费在匆匆行人、汽车鸣笛、水泥马路、喧嚣超市、钢筋混泥土中间吗?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每人的生活都是这般过来,我在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从这个既定的轨迹中、从过来人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未来。——结婚、买房、升职、赚钱、繁衍。这使我感到腻味,每当我想起这是别人走过的生活
而我在重复时,就感觉像在舔一只千万人舔过的盘子,充满恶心。既然是定下来的生活,过不过有什么区别呢?千万人走过的路你再去走,不无聊吗?
还好,我想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我的前辈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有趣、冒险,我喜欢。我喜欢它,因为它不是重复,不是既定,而是充满未知,所以好玩。我会试试的。我想,人生在世总得过很多种生活,一种生活方式过够了就换一种,否则便太无聊太无趣。人不过几十年,最后都会变成浮云尘土,既然到头来都是这般结果,为何不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呢,不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呢,哪怕风吹浪打、历尽磨难、头破血流,至少这样的生活新鲜,这样的生活刺激,这样的生活才不是舔一只别人都舔过的盘子。我庆幸自己在这个年龄还能有这样的想法,这说明我还没有被社会阉割。
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我的第一次
——做饭。
说来惭愧的很,长这么大还没有做过饭呐。——当然,以前在家下过泡面,烧过开水,煮过白鸡蛋这不算做饭。
小时候在家,爸妈奶奶做饭,我少爷一个,轮不上我做。高中、大学住校吃食堂也没机会摆弄。工作了还是吃食堂也没机会自己做。今天中午终于把握了历史赋予我的使命,自己下厨做了一回。
昨天忽然想自己做个饭,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失败乃成功之母(谁是它父亲不好考证),更坚定了我“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不了浪费俩鸡蛋的气概。昨晚也有人鼓励
我尝试一下,于是经过今天早上的买菜、酝酿,一个历史就被我书写、创造了。民国九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八卦王第一次做饭。
今天中午这次做的还真成功,无师自通,简直就是天才嘛。不过这道菜说出来可能简单地会让人笑掉大牙——鸡蛋炒青椒——别笑话我为点这事沾沾自喜哈。这毕竟是人家的第一次嘛。
我今天发现,我做饭还有一个特点,炒菜的时候爱晃动——不知同是做饭的人有没有这点?我边炒菜挥动铲子边爱扭腰晃腿的。所以,做饭有助于减肥。这是国内的首次新发现,赶明儿就申请专利去。
烧饭炒菜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大学问,它集中了统筹学(几件饭菜可以一起做)、化学(油盐酱醋怎么搭配和原料起什么样的反应)、物理学(油的温度多少为
宜)、运动学(怎么握铲子抄、力道几何为好)、逻辑学(先放什么再放什么为妙,为何这样放)、保养医学(菜怎么搭配才能发挥它的营养价值)、经济学(什么
菜相互搭配省钱又不乏营养)、哲学(原料、调料放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辨证统一,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理)……等等多种学科为一体。怪不得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连“烹小鲜”都很拿手了,那治理国家算个屁。
会做饭,做得一手好饭,这样的人就很难得。嘿嘿。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再见,村姑们
但由于工作的原因,不久我就要离开这个村庄,去城市了。这将意味着我得呼吸汽车尾气、遭受噪声干扰、晚上还看不到星星;也意味着我将离开青山、白云、蓝天、泉水。
犹记得雨后放晴,万山一碧如洗,我和同事冒着遇到毒蛇的危险登山、望远,纵情呼啸;犹记得春末和二三姑娘登山采杨梅、吃野果;犹记得在江水里畅游、嬉戏;犹记得晚饭后在山脚散步,听泉水叮咚,夜色似水……然而这一切,都将暂别。
“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I will be
back!
2009年8月16日星期日
用Google Reader Send to 功能分享到校内
to”功能。当然,作为一个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我不是介绍怎样利用这个功能,而是说下令我开心的事。这个功能可以把自己正在阅读的项目分享到一些主流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但其中却没有校内网的选项。于是,我参考了一篇文章,自己实现搞定了这个功能——可以把Google
Reader上正阅读的项目发送到校内网与大家分享,哈哈,这个事情在计算机专业人士眼里,简直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但我还是很高兴的。接着,我也摸索出了分享到豆瓣网的方法。
由此,对我自己,我想说两点:1.当年的英语没有白学,当初学英语,除了应付考试外,也想阅读些外文,了解国外的情况,但现在发现,种瓜得豆,现在用英语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因为官方用方块简体字写的多是谎言。2.我天生的好奇探索心,没有消失。
2009年8月11日星期二
再见,莫拉克。
这是入夏以来温州来的第一场台风。这场台风是对司机与妓女朋友的警告(莫拉客)。就我个人来讲,我希望台风多多来,这样可以带来大量的淡水,又有大风,在这酷暑难当的时候,肯定是多多益善了。不过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还是少些为妙。热不死人但能涝死人。
昨天在工地上转了一圈,因台风损失不算大。两个盖板涵连接处的挡墙倒了十多米,厚层基材植草的山坡出现滑坡,裸露面积100多平米。昨天下午,楠溪江江水大涨,已经淹没了树木和电线杆。我们调集了挖掘机为当地村民疏通下水管道。总而言之,这次损失不大。
好像是光缆电缆因灾而坏掉了,这两天电视机没信号、电脑没网络。今天晚上才好。傍晚,文化三下乡,在这个村庄上演的是《红楼梦》的“宝黛初会”,熟悉的唱词、唱腔。韵味悠长。不由地驻足听了好久。
2009年6月17日星期三
春风早绿江南岸,明月已照我还。
别的没什么,这次回家路过徐州,徐州人太“黑”了。——不是黑白的黑,是黑社会的黑。
打开邮箱,一个星期没上网,竟有十几封邮件。其中有老师同学朋友的,看得我很感动,你们都还想着我,当然,我在天边也会想着你们。愿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