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鲁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鲁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7年12月30日星期日

鲁迅也要靠名气



这个标题是不确切的,正确的应该是《出售“鲁迅的书”也要靠鲁迅的名气》,之所以这样明知故犯,是因为我也要靠鲁迅的名气——干吗?混点点击量呗。

 


我虽然自诩看过鲁迅几乎所有的作品,但前两天去书店逛的时候,我深为自己的话感到“惭愧”——以前的话太大言不惭了。但我想,不光我感到惭愧,很多人遇到这样的书,他们也应该为自己所标榜的“鲁迅爱好者”而感到“于心不安”。

 


只看这么两本书里的内容,你绝对不会知道这是鲁迅的“作品”。一本是鲁迅关于中国矿产的“大作”,一本是鲁迅关于医学解剖上的“专著”。

 


鲁迅说过他“不悔少作”,但没想到,出版商比他还要不悔他的“少作”,硬拿出来少年鲁迅的矿产方面的笔记和留学日本时候的医学笔记来出版。并美其名是鲁迅全集的补遗。

 


钱锺书曾调侃地说,一个“大作家”活着对普通读者的经济开支是一种“累赘”,鲁迅生前没有做到这一点,死后N年却由出版商帮他“实现”了。我不知道出版这样的书,于普通读者来讲有什么的益处?又有多少人肯买、肯读——借鲁迅名气,浪费纸张而已。有这些纸张,大可出版一点介绍当时中国矿产情况的书,大可出版一些介绍当时日本医学概况的书——不论哪一种,都比出版鲁迅这方面的书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了解矿产和医学,鲁迅是不行的。鲁迅不也说,听名家讲话,只能听他擅长的一面,不可因为是“名家”,而听信他“业外”的领域。比如,你不能听刘翔讲数学,不能佩服陈景润的跨栏跑。

 


当然,我这里太认真了,中国人么,哪能认真?一些书出版了就不是为普通读者考虑的,出版就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某些人的面子,书不光有“读”的功能,还有“炫”的资本,使他们可以说,“我家里有一套装桢精美的鲁迅全集,不光这些,还有两大本补遗呢。”我不免再往他脸上贴点金——还要加一句:不光补遗,还是他妈的矿产和医学领域里的补遗呢,牛吧?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

读鲁迅应备的几个素养


这是别人给我出的题目,其实我是尽量避免直接谈鲁迅的,主要是有感觉但谈不出来,谈不好。今天没办法,应付差事吧。

 


读鲁迅,似乎只要一本字典,把不认识的字搞会就可以了。汉字都认识了,拿着本作者为鲁迅的书看就是呗,但其实没那么简单。

 


首先你要跳出现在语法啊什么的束缚,现在有些人看作品,老是先上来分析有没有病句、合不合语法啊之类的,老是用着语法规范、校对,那结果就是你欣赏不了文章,到头来自己也不会写东西了——好像写出来的都是病句——当然,看法律条文、文件之类的除外。鲁迅是个玩杂耍的,明枪暗箭的舞得呼呼生风,句子章法排列的就是好看,像个魔术师。说得玄虚一点,鲁迅的一些作品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况且现在的语法与一些词语的用法和那时候不同。比如现在一般说“介绍”,但那时候说“绍介”。这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一些人想不开,他们是来故意“找茬”的。我建议,有觉得鲁迅文章里有什么病句错别字之类的,你赶紧放下书,换本法律条款和新华字典什么的——那是你的理想读物。

 


第二嘛,你要对鲁迅那个时代有一些认识。反映看不懂的,并非汉字不认识,而是对当时的背景不了解。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了哪些人啊,都要熟悉,至少是了解。鲁迅的基本经历、写他的一些传记要读一些。同时代一些别人的作品也要读——这也不光是为了很好读懂鲁迅的需要——比如胡适、林语堂、郁达夫等等等等。但一些人的,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就别读了,比如徐志摩。免得以后鲁迅又有一罪名,说是我们为了读鲁迅而听撒大的话,被幼稚和肉麻掉了。

 


还有,要读鲁迅读过的书。天,这听起来很吓人,鲁迅读了多少书,不知道,但肯定不少,再说,书店都是畅销书鬼吹灯三国论语之类的,鲁迅读过的书,别说不知道是些什么,就是知道了,你让我们哪里找去?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是说读书应该像鲁迅那样博,各种书多应“随便翻翻”,尤其是中国古书,鲁迅曾经劝人家少读中国书,其实他自己读得最多,尤其是小说野史之类的。作为有辨别力的成年人,读些古书并不会被毒化掉——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行了。

 


以上三点都是浅一些的要求,希望没有吓倒你。达到之后,才可以讨论下面的问题。

 


《圣经·传道书》上说凡事皆有时,原话我忘了,好长的一大段,大意是说播种有时收获有时,哭有时笑有时,下雨有时晴天有时,和平有时战争有时……反正是说做事要有适当的时候,读鲁迅也是如此,他适合什么时候读呢?把一切想得美好的,对人生积极、有梦想的,那时想象天蓝水清,相信正义、道德、法律、承诺等等,那时不适宜,觉得他怎么这样想人呢?怎么这样思考呢?文字风格怎么是这样的呢?那时读你不会喜欢,他像在你身上泼了一瓢冷水。——这点鲁迅也同意,因为他不乐意孩子读他的作品。 
当历尽世态炎凉、尝尽人情冷暖、看破红尘一切,就差出家当释迦牟尼了,这时也不适宜读鲁迅,心想,何必呢?什么事笑笑也就过了,干吗成天跟自己过不去啊。他们什么都破灭了,心也麻木了,哀莫大于心死,读了白读,鲁迅于他们,只是消遣读物罢了。 
所以,我认为是在人生梦想要破灭而尚未破灭时,读鲁迅,就会共鸣,就会深深爱上他。

 


忽然想到了鲁迅的“气味”,评论一篇文章,要看作者想表达什么,表达的好不好。但光这些,似乎还不够,顶尖级的作家,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气味”,这个是用来“品”和“闻”的,只此“气味”,就是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志。真的,“鲁迅的气味”我想表达,但说不出来。现在我换种说法,能说出来的,就是——与鲁迅是文学家比起来,他更是伟大的文体家。我无理说服你,这只是我的感觉。

 


最后我想说,要品味鲁迅生在那个时代的孤独与寂寞。鲁迅给人的印象,一般是什么愤恨,投枪匕首,骨头最硬,痛打落水狗,不屈服。我觉得这只是他的一方面,把人的一方面夸大到一定程度,人就会被扭曲——鲁迅就是被扭曲的一个人。鲁迅是一个迷恋回忆的人,让我讲出理由,我也讲不出。鲁迅出来写文,很大一部分是缘于他的寂寞,他有篇绝好的文字《呐喊·自序》,就是这个意思。寂寞、矛盾、复杂、幽默……这些都是鲁迅的方方面面,我不能说出鲁迅是什么,我只能说鲁迅不是什么,至少不全是什么。在我看过的书里面,《野草》是极好的诗,《朝花夕拾》是极好的散文,《故事新编》是极好的小说。。。

 


一时能想起来的就这些,前面写得轻松,后面越来越沉重,文字也有些别扭。还有许多想到的没有表达出来——幸好题目是“几个素养”而不是“全部素养”。古人云,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到这里就暂时结束吧。

 

 

 

2007年6月16日星期六

鲁迅和狗皮膏药

 

鲁迅是一个被过度谈论的人物,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可惜,总是没有怎么地谈到正道上去。他被当作一个比较牛的文人给简单消费掉了,在我看来他不是文人,虽然有不少文人的脾性。一个人最可悲哀的是受到误解而被颂扬,鲁迅早就死掉了,死人最好被利用。而今的“鲁迅”,却有点狗皮膏药的味道——研究贫乏导致药效不够,且被到处的张贴。

 


王朔戏言说若鲁迅从棺材里面坐起来,首先得给吃鲁迅饭的所谓鲁研家一个耳光。我想大概有那么回事,鲁夫子在文章里面不也说耶酥、释迦牟尼死后信徒一大帮,但他俩若是真的再转世,却要遭受“信徒们”的围攻。但何止如此,这个耳光大概也要扇给王朔。那么强的老头发起脾气来,网络上的关于他的纪念啦怀想啦的论坛也要遭受他的耳光,我也不能幸免,读鲁迅书而不行鲁迅事!

 

 

 


鲁迅是狗皮膏药的念头,是我在看了孔庆东大人的《正说鲁迅》起的。孔庆东嘛,实在不敬,他的文章没有什么看头,图书馆里也有他的几本书,但他浅薄,我看不下去。论深刻文才不及于杰,至于他的什么幽默,恕我直言,实在是烂渣子的货色,被誉为自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的《47楼207》甚至没有韩寒的《三重门》好看。味同嚼蜡。他的谈鲁迅也没有他老师钱理群讲得好。百家讲坛的孔谈鲁,看过几集,看后纳闷:这怎么是百家讲坛?是初中生论坛还差不多。孔庆东也挺尴尬的,想调侃吧,无奈又背着“正说”的包袱,想真正谈点东西吧,学识实在不够,于是,百家讲坛就成了普及鲁迅生平知识的初中论坛。唠唠叨叨的没有新意。后来把讲稿整理了一下,出了本书——就是《正说鲁迅》,前两天闲翻报纸,有景迅的文章,挑出孔庆东《正说鲁迅》的硬伤,各方面随便举例,竟有一版之多,这还只是随便举出的,仔细看,我敢说舛错更多。

 


鲁迅就这样被消费掉了,被弄成了狗皮膏药,研究贫乏、药效不够,随处的粘贴,成了低学识低文化积累的产品。

 

 

 


前几年(这几年也是)流行谈鲁迅,于是不论什么,都要把这个狗皮膏药贴上去,真有《红楼梦》里王一贴的作风。稍一沾边,不论鲁迅“本人”愿意不愿意,都粘粘的糊上——仿佛不这样不能代表爱鲁迅,不能代表有思想性,不能代表深邃高深。(三个代表了都)

 


前几年所谓的鲁迅如果活着,肯定搞摇滚的话,也是把鲁迅当成了随便随处都可以粘贴的狗皮膏药。“一贴灵”,贴上了就能提高摇滚的文化品位似的,贴不上也要硬贴。是的,虽然摇滚与鲁迅有些相通的地方,比如强调怀疑与自由,强调独立反抗、冲突传统等等。比如崔健的《假行僧》“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却不知我是谁。……我有这双脚,我有这双腿,我有这千山和万水。……我要这所有的所有,但不要恨和悔。……我不想留在一个地方,也不愿有人跟随。你别想知道我到底是谁,也别想看到我的虚伪。……”似乎有鲁迅过客的味道,似乎有鲁迅的永不停息永远走下去的探索精神。

 


但他们却有意(或者是无意)忽视了鲁迅的性格和文风,鲁迅的文章阴沉,大多读起来有压抑绝望之感,有些的确是透过悲凉的浓雾,冷笑着这个人生,并且鲁迅的文章大都不适宜读得快,总是舒缓的。试问这样的文风,这样的文章“气味”是架子鼓“咚咚咚”,电吉他“啪啪啪”快节奏的摇滚吗?虽然在精神的内涵上有相通的地方,但鲁迅文章的“气味”,鲁迅文章的节奏,鲁迅文章的深沉绝不适于大喊大叫的摇滚。我断言,鲁迅若活,定不玩摇滚。 
而摇滚更象当时狂飙社的作风。

 

 

 


敲到这里忽然想起前几天在网友老鱼那里看到的《谁是下一个鲁迅:宋祖德韩寒王朔?》这次老鱼也把鲁迅当成了狗皮膏药,随便地贴在他们的身上。还是那句话:试问他们谁有鲁迅的脾性气质?谁有鲁迅的思考格局?谁有鲁迅的学识格调?最主要的,谁有鲁迅风的气味? 

 


宋祖德格局太小,成天跟一帮戏子优伶过不去,偶有一天不和那帮人玩了,就开始染指“文化”了,但他的批骂《红楼梦》倒颇得王朔“无知者无畏”的真传、网上挑战李敖更属搞笑。韩寒的话许多青年照样能说出来,有什么新见解啊?不过他是名人罢了,于是名人的喷嚏也大有“天籁之音”的妙处。王朔,最近毁掉了,装作有知,玩深沉,写了本《我的千岁寒》,把“皇帝的新衣”借来:“真正给知识分子写的书,不是文化人看不懂,20岁以下别想看懂……”云云。

 


友人说鲁迅“魏晋文章,托尼思想”,试问:谁有魏晋的风度?谁有托尔斯泰的博大、自省,谁有尼采的深邃、偏执?宋祖德?韩寒?王朔? 
-呵,更不用谈时代、知识背景、家庭变故、文化师承了。鲁迅的文章,虽然有些调侃俏皮,嘻笑怒骂,但大都是掩不住他的悲观绝望、虚无、痛苦。颇有“毒气”、“鬼气”,他老人家也承认的,并且说深受韩非老庄的毒。他是肩住黑暗的闸门,作绝望的抗争。试问三位谁有这样的脾性格调?

 


当然如果以“骂”而评的话,那中国何止这几个“鲁迅”?撒野的汉子,骂街的泼妇,都有资格入选“鲁二迅”“鲁三迅”了。

 

 

 


在这个娱乐的社会里,别把鲁迅过度的消费,本就“命苦”但已死掉的鲁迅,别再受到世人的愚弄!
什么时候才能揭掉黏糊在各处的“狗皮膏药”的“鲁迅”?

 

苍蝇再怎么打扮,都不会成为蜜蜂。